2020-06-22
农田土壤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土壤耕作是获取作物高产的条件之但不同耕作方式必然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随着土壤被犁翻次数的增多导致土壤结构退化,而传统耕作长期浅层作业形成坚硬的犁底层。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控制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但长期实施免耕引起土壤板结,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이。据报道,土壤硬度对耕作方式的响应研究存在差异, Soane等기研究认为,土壤耕作对土壤紧实性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陈学文等이研究认为免耕增加了土壤硬度,主要表现在2.5~17.5cm的土层。免耕能够增加土壤硬度이,主要作用于0~75cm土层,对作物的生长不利,并影响作物产量이。但也有研究认为,由于保护性耕作中大量秸杆还田,为土壤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几年后,土壤动物,如蚯蚓的频繁挖洞能够改善土壤硬度。
土壤紧实是土地恶化的综合表征,与土壤侵蚀、有机质下降并称为农业生产的三大威胁。土壤紧实是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的关键障碍因子之一。长期集约化农作带来的土壤紧实化,耕层薄层化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问题비。大量研究表明,土壤压实后土壤紧实度增加,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이,阻得了土层内水、气、热的传输,破坏了土壤结构功能,进而影响了作物生长和产量。
东北是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高于全国其他省份,由于大型机械作业导致耕作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土壤紧实。目前,关于东北农田不同耕作方式对上壤硬度的影响报道较少,特別是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面特征、季节变化、冻融前后差异及多年变化系统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始于1983年长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上壤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免耕翻耕、间隔深松和传统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为明确适于东北推广应用的合理耕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